• 联系邮箱*
  • 留言标题*
  • 留言内容*
  • 验证码
提交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 | 作者:西安资本 | 发布时间: 2023-02-24 | 5856 次浏览 | 分享到:

引言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西安企业资本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党支部按照《西安工业投资集团公司党委印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方案。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充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基础上,对二十大报告辅导文章进行学习,并筛选出优质文章,推荐分享给党员、群众,带领大家一起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图片

西安企业资本服务中心有限公司风控总监、青实资本执行董事张云鹏

我推荐薛丰撰写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文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原则要求,指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六个重点任务,对我们了解现代化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投资方向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一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原则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有力支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经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形成优质多样化的产业供给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高效的产业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要求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地缘政治因素和疫情冲击正在使全球产业分工加速向区域化、多元化方向调整。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最关键的“胜负手”。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把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仍然存在不少“断点”和“堵点”。特别是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才能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现代化产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欧美日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先后历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功培育本国的现代化产业。而有些国家依靠资源优势曾短暂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最终都因没有现代化产业而“掉队”,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长期致力于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产业现代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早在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目标。1964年,我国曾提出,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后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我国不断推进产业现代化密不可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现代化这个关键,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物质技术基础。
二、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原则要求
(一)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总的目标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就要牢牢把实体经济抓在手里,坚决扭转“脱实向虚”倾向,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发力,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二)坚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用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要搞好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方向感、引导性。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明确发展的优先序,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增强精准性、实效性。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对既定目标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稳扎稳打,分步推进,避免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增强系统观念,注重各产业、各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协同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水平。
(三)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严格公平竞争审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持续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及做法,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产业政策体系,完善行业法规和部门规章,完善企业参与产业政策制定渠道,加强政策设计和实施方式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四)坚持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要激发各类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使广大民营企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大力培育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的领军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五)坚持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支撑之上。科技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各国产业发展史表明,科技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产业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使产业发展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新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科技人才,鼓励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着眼未来科技竞争前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率先突破,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